4年来,20%的学员选择培训后回国创业或就业,“华侨华人回国创业培训班”打造了促进海归回国创业的“黄埔军校”的金字招牌。在今年的“创业培训班”上,依然亮点频出:参会华侨华人达150多人,创历届之最,其中一半以上为博士,且都有创业意愿和各自项目;培训地点选在上海浦东干部学院,这也是其首次面向华侨华人作创业培训;上海市侨办请来专家学者企业家上课,更有五区联动各开“小灶”……
回国方式可多样
“在海外有了肯定的经济基础、知识储备、经验积累后,华侨华人到了自我发展、创业创新的阶段 ,而上海有着外地无法比拟的优势。”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国侨办副主任任启亮这样告诉记者。同时,他对意欲回国创业的海归们提出了三条适用的指导意见:一是如果还不具备成熟的条件回国创业创新的华侨华人,可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担任高校的客座教授、与国内的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等都是可行的。
多走、多看、多了解国内的情况、各种的相关政策,是任启亮提到的第二条建议:海归要“认”创 业城市的政策、法规,要“认”市场而不是“认”市长,不能指望靠人情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 题。
最后,任启亮透露,海归常常遇到的有关身份认定、企业注册、驾照请求等诸多生意、生活上的难题,国侨办正会同公安部、外交部等进行协商,有望逐步解决,会为海归们在国内长期生活创造便利条件。不过,海归们也要意识到,各国间的法律法规、生活方式会有不少差距,在这方面要早做准备。
“有问题和侨办说,我们是‘华侨华人的娘家人’,会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任启亮的讲话拉近了与 大家的距离。
最特别的学员
在本届培训班里,有位老外学员在一群华人里显得尤为特别,他叫谢尼科,荷兰人,担任荷兰华人青年企业家协会主席。原来,他的太太谢啸楚是荷兰闻名的侨商。作为一名“侨眷”,谢尼科“妇唱夫随”与太太一起由中国驻荷兰使馆请来上海听课。谢尼科几乎不懂中文,但他在太太的帮助下认真听讲。他告诉记者,此行接受培训,一是为了了解当今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更是来倾听本地政府的需求。当地真正需要发展哪些产业、对哪些行业有什么样详细的鼓励政策、其中又有哪些合适在荷兰的华侨华人以及荷兰本国的企业来沪创业,都是谢尼科迫切需要寻觅答案的。
黄晓煌,奇云科技联合创始人,这位“80后”是培训班里最年轻的一位。他放弃了正在攻读的博士学位课程、辞掉了之前在美国硅谷工作后,已经开始走上了创业之路。当听到几乎所有创业者在会间讨论着融资难题时,已获得注资的黄晓煌的表情却特别轻松:“我的创业刚起步。来听课,我就是想了解创业可能会面临的重重困难,多听前辈的经验教训,多向他们请教解决之道。”
在培训班里,学员们寻觅着自己创业的解决方案。作为市侨务系统引智工作的品牌活动之一,华侨华人创业培训班自2008年在张江开设以来,至今已是第四期。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20%的学员最终选择了回国创业或在国内名企就业,有些已成功入选中心“千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