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汽车产业巨头比亚迪爆出裁员风波以来,几天前,在网上又流传出中国家电制造巨头美的集团也陷入同样的“裁员门”事件,传言说美的集团大规模裁员消息比例达到约50%,导致公司人心惶惶。
企业裁员,无非是这几种情况促使的:一个是被动裁员,也是在整个经济形势和产业环境持续恶劣之下,企业开始面临困境,不得不采取一些收缩战线、压缩成本的方法,裁员即是企业过冬常用的手法之一;二个是主动裁员。比如,一些企业为了施行新的战略转型和调整,会主动裁掉不符合企业战略变革的一些部门、机构和人员。当然,有时分,企业往往是两者兼而有之。
正如日月星辰有升降,企业运行也总是有起有伏,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裁员是企业最正常不过的行为之一。认识商业史的人,可能会了解:其实裁员对企业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往往用局部裁员的方式,应对短期危机,赢得更长远的发展机会。伴着全球二次经济危机的重来,各大企业裁员的消息也纷纷见诸报端,在这段工夫内拿“美的裁员”来大肆炒作轻微显得有些小题大做。
当然,对于企业而言,对类似的这种舆论的风言风语也绝不能够掉以轻心。中国有句古话: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因裁员风波引发的舆论危机不能及时处理,就会演变成一种企业的巨大灾害。
比如说着名的IT企业联想公司,就在2003年因为多元化战略失利,为了施行由多元化向国际化战略的转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裁员,因为处理的手段过于简朴和粗糙,结果导致员工心态失衡,有员工写了一篇《公司不是家》的帖子发到了网络上,从而引发了联想巨大的危机。
类似的例子很多。关键是看企业如何及时面对及时恰当地面对:
第一、要及时、正面、脚踏实地地去向公众解释。现在处于一种信息化时期,一项触及到众多人利益的事,想要隐瞒什么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企业要脚踏实地地向公众解释:外面的传闻是否有夸张成分还是属实?千万不能以谎言来掩盖流言,否则会对企业的品牌和形象造成第二次更剧烈的伤害。
美的集团的应对措施应当说还是相对及时和坦诚的。裁员风波出现后不到两三天,美的电器董事长方洪波就面对媒体回应流言,指出传言有极大的不符合现实的地方,美的并未“有组织”、“有详细量化指标”地进行裁员,1100多位新员工美的没主动炒过一名。只是少数一些2011年新进入的员工,因为无法顺应公司所提出的轮岗要求而自己请辞,而且主动离开的有几十人,并不是外界所传言的主动、大规模裁员。
第二、要向公众解释清晰,企业为什么会选择裁员?它的背景和动机是什么?是战略转型的需要?还是产业形势恶劣导致的收缩行为?因为流言往往止于坦诚。
今明两年,很多业内人士都对经济发展形势持悲观论调,中国制造业也面临日愈严重的局面,如果不有备无患、在寒流彻底侵袭之前主动寻觅过冬的方法,那么将会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
现实上,美的近期正在积极应对由于家电行业国内市场增长放缓以及汇率波动所带来原材料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逐步推动公司由“五低”(低价格、低成本、低投入、低毛利、低回报)向“五高”(高价格、高成本、高投入、高毛利、高回报)转型,这一思路与中国经济转型及制造业产业晋级大方向正好吻合。为了推动新的战略转型,自然会对组织结构与人才结构提出新的要求。
当然,裁员这件事也给了美的警示,就是不要只单方面追求销售额的增长,更要关注毛利率、净利润的增长,肯定要兼顾规模和效率。
第三、要及时、主动、更频繁地和企业内、外部保持交流沟通的畅通。比如,抱着更加开放和真诚的态度,主动邀请政府主管部门、同行、媒体、意见领袖、经销商、用户等来公司进行交流沟通。有时分,坦诚地说出你的苦衷和困境,也许会得到大多数的同情和支持。
另外,企业最不应当疏忽的,就是企业内部员工的心态变化。在2003年联想裁员风波过后,公司人力资源部进行了摸底调查,结果显示:公司员工士气跌到了历史最低点。而造成这种士气低落的直接因素,自然是裁员风波所引发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但士气低落的根源其实不在于裁员本身,而在于:员工通过此事发现,在这种公司重大的事件面前一窍不通,所以很被动,公司的发展起伏汹涌澎湃,而大多数员工觉得自己不过是同流合污的浮萍罢了。员工不了解公司的战略意图,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