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花与二次元文化的交融,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是技艺与创意的碰撞,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传承非遗技艺的精神内核,又要尊重青年的文化选择,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主流价值,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缠花技艺的思政内涵与育人价值
工匠精神的当代诠释与劳动教育。缠花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制作者全神贯注、精益求精。这种对技艺的执着追求,正是中华民族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蕴含着爱岗敬业、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理念高度契合。在思政教育视域下,缠花技艺为劳动教育提供了鲜活教材。通过亲手体验缠花制作,青年学生能够深刻感受一丝一线皆辛苦的劳动真谛,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成就人生的深刻道理。这种具身性的劳动实践,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能触动心灵,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
文化自信的根基与民族认同的建构。缠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湛技艺、深厚底蕴与独特美学,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创造力与生命力。通过对缠花技艺的学习与传承,青年能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知道到理解再到认同,逐步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与归属感。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面临多元价值冲击,部分青年对本土文化缺乏正确认知。缠花与二次元文化的融合创新,恰恰提供了一个文化对话的桥梁——当传统纹样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当古老技艺焕发时尚光彩,青年会发现传统文化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创新的不竭源泉;民族文化不是束缚,而是力量。这种文化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能增强文化自信,筑牢民族认同的精神根基。
非遗与二次元文化融合的思政育人路径
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通过举办缠花主题展览、二次元角色扮演、手作工坊体验等活动,让青年在做中学、学中悟,在亲身参与中完成文化认知与价值认同。学生在制作缠花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讲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与精神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工匠精神、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等议题。这种将理论学习、实践体验、价值引导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利用数字技术打造虚拟文化空间,也是创新路径之一。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青年可以穿越到缠花技艺的历史现场,与虚拟人物互动,体验传统的生活场景。这种科技赋能的文化体验,既符合数字原住民的认知习惯,又能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激发青年主体性与创造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把青年当作被动接受的客体,而要激发其主体性,调动其创造力,使其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参与者、建设者。在缠花与二次元文化融合的实践中,可以设立青年创意设计大赛非遗IP共创计划等项目,鼓励青年基于传统缠花技艺,结合二次元审美,设计出既有文化底蕴又具时代特色的作品。在这一过程中,青年不仅是技艺的学习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他们需要深入了解缠花的历史文化,理解其精神内核,才能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这种主动探索、深度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思政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青年话语表达机制。让青年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非遗故事,用自己的视角诠释传统文化,用自己的方式传播主流价值。当青年成为文化传播的主体,他们的认同感、使命感会显著增强,进而促使青年在思政教育中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内化。
培育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担当。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责任的担当。通过参与缠花技艺的保护与传播,青年能够深刻理解个人与民族、历史与未来的关系,培育起使命意识。在实践层面,可以组织青年深入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或对传统村落进行田野调查,了解非遗保护现状,体察传承人的坚守与艰辛。这种接地气的社会实践,能够激发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文化传承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需要每个人参与的具体行动。同时,通过“非遗进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等活动,让青年成为非遗传播的使者,还要引导青年关注非遗传承的社会价值。
守正创新,文化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可立足中国实际,扎根文化沃土,面向青年需求,善用时代语言。缠花与二次元文化的融合启示我们:文化育人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具体的实践;价值引领不是生硬的灌输,而是真诚的对话;传统传承不是僵化的复制,而是创新的发展。只有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在尊重中引领、在引领中尊重,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作者:孙琳 陈晨 桂林学院)





